教育教学论坛
期刊信息
主 管: 高等教育教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 办: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958-4272
刊期: 半月刊
投稿邮箱: jyjxgflt@163.com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 基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课堂师生的互动之行动研究 崔文涵
基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课堂师生的互动之行动研究 崔文涵
浏览次数:0  添加时间:2025-08-18 08:44:38

基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课堂师生的互动之行动研究

崔文涵

闽江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心理优势,旨在通过关注个体内部与环境的积极因素,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措施,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教学活动;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22-65 [收稿日期]2024-12-12

 


引言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心理优势和幸福感。它认为,个体不仅具有应对消极因素的能力,更拥有创造积极体验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潜能。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关注师生的积极品质,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与意义

20世纪末,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消极因素,如心理障碍、精神病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和偏见。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它倡导关注人性中最积极、最美好、最善良、最优秀和最伟大的方面,通过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潜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认知过程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其中,积极的个人特质是指个体的优点和长处,如乐观、感恩、快乐、创造、爱心、善良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在经历积极事件时所产生的愉悦或满足感,如愉快、兴奋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指能够激发个体积极品质的社会环境和支持系统。积极的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积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极的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乐观等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中,可以显著提升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在课堂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性格特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2.创造温暖与安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微笑、鼓励的话语等方式,传递积极的情感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支持。

3.建立积极的课堂规则:明确的课堂规则是维护课堂秩序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遵守规则,从而营造一个有序、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实施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技能和情感等,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游戏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化学习,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游戏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通过沟通,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构建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积极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和依据。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确立积极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设计积极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设计积极的教学内容,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过程。通过积极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积极的评价体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实践案例与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该案例选取了一个初中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实施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发现该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显著提升:在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后,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学生也更加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3.学生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在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后,学生的积极品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他们更加乐观、自信、坚韧和具有创新精神。这些品质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措施,我们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师生互动模式。该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我们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与师生互动的关系,探索更加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和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其他教育领域,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为更多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慧敏.浅析高校师生关系[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1).DOI:10.3969/j.issn.1674-344X.2004.01.031 .

[2]康艳杰.双向互动式提问教学法及应用[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4,(8).69-70.

[3]孙德兴,谭羽非."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DOI:10.3969/j.issn.1003-2614.2004.06.032 .

[4]郭红欣.高校教学师生互动形式浅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DOI:10.3969/j.issn.1671-9123.2004.02.011 .

[5]文卫平.师生互动中信息传递操作误差与课堂窘迫[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5).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ui Wenhan

Minjiang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Abstract: Classroom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mental health. Positive psychology emphasizes people's positive qualities and psychological advantages, and aims to improve individuals' happines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factors within individuals and the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aim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positive qualities and promote the common growt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creating a posi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implemen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mode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is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lassroom atmosphere;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未命名__2025-08-18+08_51_51.jpg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9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2026521号-2    XML地图   TXT地图
注:本网站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优质资源共享,没有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